学佛之路--以戒为师

 

  学佛的朋友经常会问的问题就是我该学什么法门?我该念佛?还是该持咒?是该参禅?还是该修止观?很多人就徘徊在这样的犹豫中。更有许多争论。有人说要一门深入,有人说要多方参学。有人说要系统学习,有人说这太费事,念佛足以。在这些纷杂的言论中,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学,不知道该怎么修,有人甚至经过了长年累月的时间,依然是没有感应,没有受用,感觉不到学佛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按照世尊教导去学习。被繁杂方法遮住了我们的眼睛,迷失了我们的道路。这些内容其实不过是细枝末节,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些问题上困扰。因为这些都是修行的方法,不是修行的原则。就如同我们要达到一个目标,手中的地图是指引我们方向,这是原则、宗旨。那么我们是坐船,乘车,这是方法。如果我们太关注于方法的区别,却忽略了所要行进的方向,那么当然不会到达目的地。

 

  原则其实是十分简单的。《楞严经》中说:汝常闻我毗奈耶(三藏之一律藏)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戒定慧就是原则,就是我们学佛的方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就是我们学佛的宗旨。掌握自己的心不犯恶业,奉行善业,这是戒律,由戒律的成就会出生禅定,由禅定而产生智慧。这里指出万千法门皆以戒为修行基础。

 

  而《佛遗教经》中也讲: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戒律),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后世我们就把这句话概括为“以戒为师”。世尊说:在我离开以后,应该尊重戒律,如同黑夜遇到光明,如同贫穷的人得到宝藏。应该知道戒律是你们伟大的老师,就如同我住世教导一样。

 

  佛教作为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能得到广泛认可。其佛教伦理的核心就是所谓的“不害”的原则,这个原则主要来源于佛家的根本五戒,即“杀、盗、淫、妄、酒”。他表明了对生命的尊重,这一点也是佛教声名远播的原因。佛教徒爱一切生命,无论人畜,认为蓄意杀生是不可饶恕的大错。这种人生态度使得许多佛教徒成为素食者并且把和平主义当做自己的生活准则。

 

  在巴利佛典《自说经》佛陀说:“我看世间一切,没有爱人甚过爱己者,所以切勿利己害人。”换言之,我们应该培养待人如己的情操。果真如此,我们就不会去伤害他人比伤害自己还多了。我们扩大待人如己的范围,即可减少自我中心的感觉与自我的爱执。这就是容纳他人进入自己的人格中,既能打破人我之别。

 

  佛家的金科玉律就是这样的:“众生平等,趋利避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按照这条规则办事,就可以取得至善,才会在通往成佛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创建时间:2024-07-30
< 返回